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
講好重慶英才故事①|免疫學專家堅持科研道路15年:要有從零開始的勇氣
日期:2021-11-17
金艾順(左一)與科研團隊正在進行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研發。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-新重慶客戶端發
“天時地利人和”是她來渝近5年對這里的評價。她說她是趕上了好時候,這里不僅成了她施展才華的舞臺,也成了培育人才的沃土。
為講好重慶英才弘揚愛國奮斗精神、建功立業新時代的生動故事,重慶市推出系列英才人物宣傳。近日,華龍網-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專訪了重慶英才·創新創業領軍人才——重慶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微生物與免疫學系主任,腫瘤免疫基礎與轉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主任,金艾順教授。
金艾順曾在日本留學并獲得腫瘤學博士學位。2006年,在全人源抗體篩選技術尚處于國際性的技術瓶頸期時,她加入日本富山大學免疫學團隊,并于2008年成功研發高效快速全人源抗體篩選技術,解決了世界性抗體技術瓶頸問題,研究成果在世界頂級醫學期刊【Nature Medicine】(2009)及系列雜志進行了發表。而后,她又開始T細胞受體(TCR)-T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研發,時隔4年,相關研究成果再次發表于【Nature Medicine】(2013)及系列雜志。學有所成之時,金艾順也下了回國決心。
金艾順(中)與學生們在實驗室。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-新重慶客戶端發
尋發展 只身來渝進入免疫學科新“戰場”
“科研是一條很漫長的路,要有從零開始的決心。”金艾順說,由于長期在國外生活和工作,回國后的軟著陸并不順利,國內科研條件也不夠完善。在多所高校同時向她發出邀請后,她最終選擇了重慶醫科大學。
據金艾順透露,當時重慶非常重視醫療衛生領域的學科發展,重慶醫科大學更是愿意提供科研資金,用于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研發,這給了她足夠的信心和勇氣。2016年,她離開家鄉哈爾濱,獨自來渝奮斗。
然而,機會同時伴隨著挑戰。剛到重慶時,金艾順所在的免疫學科沒有獨立實驗室和科研團隊,這成了她最初開展工作時首要面臨的問題。在重慶醫科大學的大力支持下,往后一年多時間里,金艾順都忙碌于建設實驗室、購置設備、引進人才組建科研團隊、招錄碩博生......
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。2018年以后,重慶不斷重視引進人才,學校也推出各種人才保障措施,不僅她的團隊逐漸“豐盈”,報考免疫學專業的碩博生也成倍增加。“從第一年免疫專業靠調劑招生,到去年的報錄比達10:1,我見證了免疫學科專業的巨大潛力。”金艾順說,現在她所在免疫平臺的團隊科研人員及碩博生已有75名。
而實驗室的專業技術平臺和核心技術也很快搭建完善,現實驗室面積已達1000平方米,擁有近3000萬元的設備,被認證為腫瘤免疫基礎與轉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,金艾順所在科研團隊也被學校評為優秀科研團隊。
用她的話說,她的夢想就是在重慶這片土地生了根,發了芽。
為抗疫 率先開啟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研發
2020年初,新冠肺炎蔓延,還沒過完春節,金艾順就率先返校,帶領科研團隊投入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研發攻關項目中。“回國后,尚未在國內開展過抗體相關研發,對我來說是一次考驗。”然而,憑借著多年的抗體研究經驗,在骨干團隊的共同努力下,僅僅9天,高效快速篩選中和抗體技術平臺就搭建成功。
收集新冠肺炎恢復期患者的血液樣本、提取特異性細胞、篩選抗體基因、檢驗抗體功能......在他人看來無聊且繁瑣的工作,金艾順團隊一干就是3個月。“我們沒有休息時間,我們是在跟病毒賽跑。”金艾順回憶,為了早日篩選出新冠病毒冠病毒高效中和抗體,團隊成員每天都起早貪黑,過著寢室、實驗室兩點一線的生活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很快他們就確定了第一批新冠病毒高效中和抗體,后來陸續又鑒定出幾十余株,最終篩選出了活力最強的3個抗體(58G6、13G9和510A5),對目前傳染性極強的德爾塔毒株表現出強勁的中和能力。
今年11月2日,題為《針對新冠病毒多種突變株具有保護作用的超強中和抗體》的論文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《自然·通訊》發表。此次研究對新冠病毒突變株的防治具有轉化應用的潛在價值。
接下來,金艾順將繼續開展T細胞腫瘤免疫治療技術的研究。據她介紹,目前,該技術已經進入臨床轉化前的試驗階段,預計明后年實現臨床轉化試驗研究,“相關研究成果將有利于提高癌癥晚期治愈率,為患者減輕癥狀,減少疼痛,提高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存壽命。”
責任編輯:葉心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