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
“重慶市杰出英才風采”丨 張杰:讓單軌換上“中國心” ,讓“國產化”走向“國際化”
日期:2020-11-27
重慶軌道穿樓而過,行山而走,吸引著一波又一波國內外游客慕名前往……在這魔幻城市的魅力背后,有一群不分晝夜,始終堅守一線的軌道人,他們穿梭在站臺里、列車中、軌道上,安全護送著成千上萬旅客。
作為重慶首屆杰出英才獎獲得者之一,張杰的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?
克難攻堅
“中國造”為乘客上班保駕護航
2004年,張杰進入重慶軌道集團網絡維保公司工建分公司,成為了單軌道岔車間的一員,主要負責單軌道岔的檢修維護和技術創新工作。
2005年,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全線開通運行,重慶正式開啟軌道交通時代。
“當時2號線跨座式單軌交通技術和設備大都是引進國外的,車輛、軌道梁、道岔等核心技術,都是按國外標準和規范來操作。”張杰告訴記者,“最開始的時候,工作進展很艱難,國外技術顧問來重慶指導,對我們的工作意見幾乎不會采納。那時大家都清楚,一昧依賴肯定不行,只有掌握核心技術,讓單軌道岔中國造、重慶造,才能解決根本問題。”
十年時間,張杰與同事們利用手頭一手實踐積累,艱苦攻關,潛心研究。“那個時候沒有廠家資料,沒有解決規程,我們常常聚在一起,對一些鎖定裝置進行改造。通過和國內道岔廠家一起研討,到現在,我們的單軌道岔已經很少出現故障。”
2016年底,重慶軌道交通3號線北延伸段建成通車,張杰參與自主研發的新型平移道岔首次上線運用,到目前為止,它的運行狀態都很良好。“我希望我們的設備能夠盡快達到一個世界的先進水平,同時這也是我們三百號人一個最好的證明,證明我們的付出得到了回報。”張杰告訴記者。
截止目前,重慶軌道交通3號線,通車里程達到67公里,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跨座式單軌交通線路,日均載客量近100萬人,每年運送乘客數量相當于十個重慶的總人口。
系統換上“國產心”
節約經費600萬
2017年10月的一個深夜,當城市準備入眠的時候,張杰便帶著他的團隊出發干一件大事:重慶軌道交通系統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單軌道岔、100個即將退休的進口電機要被張杰團隊研制的國產電機取而代之,所有道岔的鎖定系統都將換上一顆“中國心”。
“因為不能耽誤早班列車,所以切斷軌道上1500伏高壓電的時間只有三個小時,完不成明天又得重頭再來。”張杰介紹,“平常我們幾乎每天都要上軌道去作業,而且作業時間很緊,只能在凌晨1點到3點半之間進行。即便遇到冬天很冷的時候,大家都得風雨無阻,久而久之,很多人都有關節疼痛的毛病。”
“那天換上系統后,我們好不容易把新電機裝好了,道岔卻紋絲不動,我們還擔心出現了排異反應。后來排查后,發現是線路故障,心瞬間就安定了下來。”張杰回憶。
為了突破這一次國產技術,大半年以來,張杰團隊進行了200萬次的線下實驗,而成功后僅此一項就為國家節約了600萬元的經費,其設備壽命還提升了一倍。
據了解,重慶作為中國唯一全面掌握跨座式單軌交通系統技術的城市,在軌道橋梁、道岔、車輛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了創新突破。目前,重慶跨座式單軌交通系統裝備90%以上實現國產化,已經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單軌交通裝備制造業基地,創立了多個國家、行業和地方跨座式單軌標準規范。
“以點帶面”
一對多培養道岔專業后備人才
單軌道岔技藝如何傳承?培養人才是關鍵!
2012年,張杰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,每年實施3-5個項目,包括研發、技改以及設備出現臨時突發情況的調試和改造。
“我們工作室主要是采用’以點帶面’的傳授方式,每年選擇20個優秀人員進行培養,培養后再讓他們傳授給各個工班的骨干,從而教給道岔一線工作中更多的人。”張杰說,“平常我一直鼓勵學員們在各自工班傳授所學技能和絕招,一起提高專業技能及排查隱患的能力。因為這個方法不僅可以使道岔專業高級技術工人比例提升30%,也能使搶修技能得以提高。”
2014年,“張杰技能大師工作室”被升級為國家級工作室,同時也被市人社局評為“2014年優秀大師工作室”。截至目前,6年時間,他們共累計已完成項目21個,編制中國首本《單軌道岔設備維護與維修》教科書,為日常維修和設備升級改造,提供了諸多數據。
張杰說:“我希望能把這些經驗作為單軌道岔專業的一個財富傳承下去,讓更多一線工人從中獲益,為祖國單軌建設添磚添瓦……”
(上游新聞)
責任編輯:馮珊